学科名称:生态学
学科代码:0713
单位名称:延安大学
学位类型:学术学位
学位点层次:硕士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延安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组织专家讨论,制定本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定位与发展目标
生态学学科于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延安大学博士点培育学科。本学科立足以陕北地区为核心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带,坚持以区域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特色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为重点开展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以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和博士点获批作为学科发展目标,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区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特色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为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在本学科领域形成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4个学科方向:
1.动物生态学:该方向开展陕北黄土高原区特色动物多样性及其种群动态规律,黄土高原农林牧业有害动物成灾的生态学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研究特色: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带特色动物种群动态以及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动物多样性动态规律与环境效应。
2.植物生态学:该方向开展干旱和侵蚀环境植物生理响应及其生态适应机制、野生资源植物的保育与产业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特色:黄土高原特色植物资源保育和干旱环境下的植物生理响应规律,半干旱区植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变规律。
3.修复生态学:该方向开展资源开发区污染土壤和水体联合修复机理、人工植被系统可持续维持、侵蚀区水土流失防控、脆弱生境生态承载力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特色:在人工植被系统养分平衡动态和水蚀防控效应、环境雌激素与能源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区域生态评价与规划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黄土高原脆弱生境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4.黄土高原生态学:该方向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开展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特色:黄土高原区域土地利用演变与优化、旱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人工林抚育更新、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脆弱生态系统响应及其对策等方面。服务于区域生态环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保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部分 学位申请条件
凡攻读本校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和写作能力;在规定年限内完成本学科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完成其它要求完成的各项环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达到下述要求,经校学位评定委员审查合格者,可授予硕士学位。
1.掌握本学科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按规定完成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实践环节、学术活动等必修环节。
3.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取得一定数量和水平要求的与本学科、专业相关且以延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研究成果。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可申请硕士学位:
(1)以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通讯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在《延安大学授予学术型硕士学位认定指导性期刊目录》指定的范围内公开发表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至少1项(含学术论文、专著、授权发明专利等);
(2)获得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地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地厅级一等奖排名前四,二等奖排名前三,三等奖排名前二;省部级一等奖参与者,二等奖排名前五,三等奖排名前三;国家级奖励参与者);
(3)在国际或国家级专业学术会议上独立完成学术报告1次以上(含1次);
4.无因违纪受到记过及以上处分或已解除相关处分。
第三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掌握坚实的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掌握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解决所在方向领域的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中关键科学问题的能力和科学视野。基本具备独立从事生态学专业领域教学、科研、技术研发以及咨询与管理工作的能力。在学期间须完成下列课程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公共课 (8学分) | 英语1 | 36 | 2 |
英语2 | 36 | 2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中共中央延安十三年史与延安精神 | 18 | 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基础课 (10学分) | 高级生态学 | 36 | 2 |
生物多样性科学 | 36 | 2 |
高级生物统计学 | 36 | 2 |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 36 | 2 |
科技论文写作 | 36 | 2 |
专业必修课 (6学分)
| 生态科学研究进展 | 36 | 2 |
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 36 | 2 |
动物生态学研究专题 | 36 | 2 |
植物生态学研究专题 | 36 | 2 |
修复生态学研究专题 | 36 | 2 |
黄土高原生态学研究专题 | 36 | 2 |
选修课 (6学分) | 科学精神与科学研究方法 | 18 | 1 |
试验设计与数据挖掘 | 36 | 2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专题 | 36 | 2 |
昆虫学基础及研究进展 | 36 | 2 |
分子生态与适应进化 | 36 | 2 |
农业生态系统学与技术调控 | 36 | 2 |
森林生态学 | 18 | 1 |
高级植物生理学 | 36 | 2 |
生态毒理学 | 36 | 2 |
污染生态学 | 18 | 1 |
微生物生态学专题 | 36 | 2 |
土壤侵蚀与生态修复 | 36 | 2 |
动植物相互作用生态学 | 36 | 2 |
实践课 (6学分) | 生态学实践技能考核 | 18 | 1 |
教学实践 | 18 | 1 |
科研实践 | 18 | 1 |
学术活动 | 18 | 1 |
体育活动 | 18 | 1 |
生态学美学导论 | 18 | 1 |
生态劳动教育与实践 | 18 | 1 |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硕士研究生应系统掌握生态学学科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兴趣、探索精神和较强的责任心。具备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并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理论探索或应用研究领域中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具备从事生态学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与管理及生态规划的能力。
2.学术道德
硕士研究生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品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讲求学术诚信,树立学术自律意识。确保实验数据真实,立论依据充分,推论逻辑严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杜绝任何剽窃他人成果、捏造和歪曲数据资料、有意提供误导性推论等不当学术行为。同时,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获得在生态学某一领域开展研究所需背景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生态学专业基础、计算机水平及外语水平。积极参加专题讲座和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术研讨。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全面和系统地收集文献,获取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掌握学科学术前沿动态及技术需求。要参与本科生的教学过程(如作为助教、实习指导教师或实验课教师),锻炼指导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要不断深入生产一线,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和技术需求,重视在生产实践中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硕士研究生应具备在生态学相关研究方向获得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为解决某一科学问题而设计和实施需要进行的调查或实验,并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具体包括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调查方法和实验技术,了解相关技术的原理,具备研究中使用必要仪器设备的能力;对调查、观测和实验方法中的质量控制有良好的理解,在研究方案中设置有效的对照与重复,对数据进行必要的统计处理;并对所获调查、观测和实验结果及其意义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适当的评价。主要研究成果正式公开发表或取得授权发明专利。
3.实践能力
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较强的实地调查、观测或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具备在研究和科学试验中与人交流、沟通、合作的能力,主动参加社会实践。
4.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研究生应具备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包括条理清楚地演讲、写作、符合逻辑的学术辩论等。应该定期进行文献报告、研究进展汇报、参加学术报告会,并进行与论文相关的学术交流,至少参加1次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或以墙报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能在虚心聆听他人意见中适当表达自己的见解,不迷信权威,尊重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实现学术言论自由。具有与国外专家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
5.其他能力
硕士研究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备平等相待,相互交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适应社会及社会工作能力;具有健全的体魄、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文献准备,了解本人主攻方向的相关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并作论文开题报告。该环节主要考核研究生是否按时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并开题,计划安排是否科学、合理,能否按时完成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完成,且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一年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有关开题报告的具体要求如下:
(1)选题和文献综述:研究生应阐述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应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阐述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阐述。文献综述以2000—3000字较为适宜。
(2)研究思路及方法:阐述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等,应阐明在研究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3)研究内容:阐述论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4)特色和创新点:阐述论文的特色及主要创新点,应着重介绍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5)论文的基本框架:阐述论文的结构安排。
(6)参考文献:列举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参考文献数量30篇以上,须有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
开题答辩形式如下:
开题答辩由培养单位按学科专业分小组进行。开题答辩专家组由不少于3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开题答辩以研究生汇报,专家组提问的方式进行。
开题答辩的结论,分通过、修改后通过、不通过三种情况:
(1)结论为“通过”的研究生,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2)结论为“修改后通过”的研究生,在3个月内完成修改,并向专家组提交修改报告,审核通过则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如果仍未通过,须延期学习随下一级重新进行开题。
(3)结论为“不通过”的研究生,在3个月后重新开题,通过则进入论文写作阶段,不通过则须延期学习随下一级重新进行开题。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加强硕士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中期考核有利于人才分流,因材施教,也是检查培养工作,交流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并改进工作的手段。
(1)考核时间
考核时间安排在第四学期初。
(2)考核内容
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等表现;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及文献综述撰写、开题报告、科学研究进展或阶段成果;健康状况。
(3)考核方式
以教研组或以学科为单位,由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成考核小组,对硕士研究生逐个考核。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必要时可聘请有关学科的专家参加考核。
(4)考核结果与分流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合格者继续攻读;不合格者按照学籍管理办法处理。
3.规范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由研究生本人独立撰写。合作研究的课题,应分别撰写论文,论文内容应基于本人的研究工作,与他人合作完成的研究内容应加以说明。用于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5年,学位论文的导师署名一般不超过2位。学位论文结构完整,内容系统,逻辑性强,语言通顺、简练,图表及引文格式符合规范,数据真实,论据充分,论证科学,结论可靠。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
学术型硕士论文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侧重对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如下: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具有一定意义,包含作者对研究课题的新见解,资料和数据可靠,论证严密,计算准确,文字通顺,条理分明,表明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4.预答辩及答辩
硕士研究生应该在第六学期开学初,采用学校提供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论文进行检测,对在规定时间内未参加论文检测者,视为放弃本次学位申请。学位论文检测以学校制定的标准严格执行。检测通过以及审阅合格的论文由学科方向各个课题组组织预答辩,预答辩环节和正式答辩一致,预答辩通过后才能参加学位论文正式答辩。论文答辩环节按照学校的要求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