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延安自然科学院的生物系,1986年恢复建系,2002年组建为学院。学院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林三个普通本科专业,生物学、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学科教学(生物)、生物与医药、资源与环境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84人,其中本科生523人,硕士研究生261人。近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六年综合考评等次为“优秀”;先后荣获“陕西省创优评差先进单位”“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陕西高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等称号,2016年获批为“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院教工党支部2018年荣获“陕西省高校样板党支部”,2019年荣获教育部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全国样板党支部”。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3名,其中专任教师97名,实验技术人员10名,专职党政管理人员6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84名、教授(研究员)1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5名,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有24人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陕西省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三秦学者、陕西省“千人计划”人才项目、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区域发展人才项目、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计划人才项目、陕西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等43项省级及以上人才称号。2018年生态环境创新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资源药物研究与利用”“黄土塬区微生物资源驱动绿色循环创新团队”为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陕北地区特色作物提质增效”“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为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优秀且充足的师资力量有效保障了本科生导师制、科研反哺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素养养成等工作的有效落实。
学院实验中心占地约6300m²,仪器设备总价值达到6000多万元,标本室珍藏动植物标本5000余号,其中有大熊猫、羚牛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标本11种。依托学院,建有“陕西省红枣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生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站”“陕西省黄土高原菌产业生态循环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生物资源开发与绿色循环利用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五个省级科研平台和“延安市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等17个市级科研平台。2010年以来,学院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承担了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近3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6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13项。发表学术论文1800余篇,其中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rogress in Neurobiology》、《Horticulture Research》及中科院一区期刊上发表论文239篇,有1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被SCI、EI、ISTP、SSCI收录832篇;授权国家专利163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实用新型专利89件)。
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生物技术专业、园林专业分别为陕西省和延安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20年《遗传学》入选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学院本科生考研率、研究生考博率和学生就业率连年居高,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凸显。2000年以来,学院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658名,其中考取中科院、985和211院校硕士研究生310名;近三年来考取研究生198名,其中考取985、211院校51人,考研率保持在33%以上,学院连续21年被评为“延安大学考研工作先进单位”,学生考取博士研究生20多名,学院连续获得考博优胜单位。近年来,学生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大赛中获奖160余项,其中获iGEM金奖2项、银奖2项,全国互联网+大赛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金奖3项、省级银奖7项、省级铜奖4项;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0余项,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40余项,科研奖励20项;学生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60余篇。
奋进新征程,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统筹推进学院各项事业均衡、协调、全面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区域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
(更新时间: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