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性别:男;出生年月:1962年9月;党派:中共党员。
现任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科协常委。
社会兼职:
包括国家863重大项目“深空探测与空间实验技术”专家组成员、国际复合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北京市药监局医疗器械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色谱分会委员、中国色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仪器学会理事、北京色谱学会副理事长、《生命科学仪器》执行主编、《科学导报》和《色谱》等杂志编委等。
联系电话/传真:
010-6891-5996E- mail:deng@bit.edu.cn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属于神经生物学、植物药物和生物分析技术的交叉领域。生命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是与分析检测技术水平提高密不可分的。一直致力于将生命科学与分析检测技术相结合,发展新的生物技术,并以此为手段解决了生命科学和空间生物实验技术的难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因学研究。
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民族药物和中药现代化,包括天然物质源的SSAO酶专一性抑制剂(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开发)、降糖中药新药研究、傣药龙血竭的深度开发等。
空间生物医学效应与空间生物科学实验技术研究
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防预研和基础研究项目、民用航天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招收硕士生专业:生物化工,神经生物学,药理学,应用化学
招收博士生专业:生物化工,应用化学,生命信息工程
教育背景:
1979. 9—1983. 6 北京工业学院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本科。
1983. 9—1986. 7 北京理工大学化工系,应用化学专业,硕士。
1994. 4—1997. 3 日本国立名古屋工业大学生命科学系,神经生物学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2002,7至今,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院长。
2000,4至2001,12,加拿大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医学院,Research Associate,Senior Scientist (说明:98年至2001年以两个基地模式分别在国内和国外任职。2001年12月辞去国外大学工作回国)。
1998.7至2002.7,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教授。
1997.5至2000.4,加拿大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1993.10至1994.4,日本国立名古屋工业大学生命科学系,Research Fellow。
1986.5至1993.10,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
教学工作:
担任多门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包括《生物分析与分离工程》(双语)、《神经生物学》(双语)、《生物学导论》(双语)、《生命科学进展》(中文)。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医学工程》。
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领域属于神经生物学、空间生物学和生物分析技术的交叉领域。生命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是与分析检测技术水平提高密不可分的。一直致力于将生命科学与分析检测技术相结合,发展新的生物技术,并以此为手段解决了生命科学和空间生物实验技术的难题,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例如①在帕金森病病因学研究上取得一些重要突破,提出了一个关于内源性神经毒素形成的新假说,并在人脑内发现了新化合物ADTIQ。国际著名神经科学家Hornykiewicz博士 (诺贝尔奖提名人)对于这一新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成果在美国126届ANA年会上被选为最有新闻价值的发现。②建立了一系列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并用于模拟空间条件下神经系统蛋白质组学研究。③在植物中发现了一种新化合物HA,并且是SSAO酶专一性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已申请专利)。④在发展海糖平五类新药的基础上(完成临产前研究)分离了一个具有高效降糖效果的单质化合物H6,有希望成为一类新药(已申请专利两项)。⑤完成了五类降糖新药杉糖平的临床前研究(已申请专利两项),并成功转让相关技术。⑥在傣药开发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基本完成了龙血竭总酚滴丸(五类)的全部制备工艺、制剂、药理、毒理和质控等临床前工作(已经申请专利)。⑦在新药开发的同时,还发展了一种药物活性成分快速筛选的新技术——生物功能化色谱药物筛选技术。近年来发表各类研究论文近二百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近五十篇,论文他引次数为300多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
获奖情况:
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首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侨界先进个人等称号, 并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国防科技511人才工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