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学院概况  党群工作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学生工作  实验中心  院友之家  常用下载 
信息中心
 学院通知 
 学院快讯 
 教学动态 
 科研动态 
 学工动态 
 党群动态 
 下载专区 
学院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中心>>学院通知>>正文
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6年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招生简章
2025年11月18日  

一、学院概况

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延安自然科学院的生物系,1986年恢复建系,2002年组建为学院。学院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设有生物学、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学科教学(生物)、生物与医药、资源与环境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892人,其中本科生562人,硕士研究生330人。近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院连续八年综合考核考评等次为“优秀”;先后荣获“陕西省创优评差先进单位”“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陕西高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等称号,2016年获批为“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018年学院教工党支部荣获“陕西省高校样板党支部”,2019年荣获教育部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全国样板党支部”。学院现有教职工113名,其中专任教师96名,实验技术人员10名,专职党政管理人员7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83名、教授(研究员)2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85名,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其中24人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陕西省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三秦学者、陕西省“千人计划”、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区域发展人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计划人才、陕西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等46项省级及以上人才称号。2018年生态环境创新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资源药物研究与利用”“黄土塬区微生物资源驱动绿色循环创新团队”为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陕北地区特色作物提质增效”“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为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资源药物产业化与心脑功能药食产品”“水体细菌快速检测试剂研发与产业化” 和“食用菌资源开发与绿色循环利用”为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科研(产业)创新团队。优秀且充足的师资力量有效保障了本科生导师制、科研反哺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素养养成等工作的有效落实。

依托学院,建有“陕西省黄土高原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生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站”“陕西省黄土高原菌产业生态循环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生物资源开发与绿色循环利用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黄土高原应用生态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等六个省级科研平台和“延安市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等17个市级科研平台。自2018年起,学院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1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包括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rogress in Neurobiology》、《Horticulture Research》及中科院一区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0篇。授权国家专利163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实用新型专利89件)。出版编著、教材和专著42部。

2000年以来,学院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740名,其中考取中科院、985和211院校硕士研究生337名;近三年来考取研究生160名,其中考取985、211院校56人,考研率保持在33%以上,学院连续25年被评为“延安大学考研工作先进单位”,学生考取博士研究生42名,学院已连续五年被评为“考博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学生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大赛中获奖200余项。其中包括iGEM金奖2项、银奖2项,全国互联网+大赛国家级铜奖5项、省级金奖7项、省级银奖23项、省级铜奖37项;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0余项,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80余项,科研奖励20项;学生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高质量期刊180余篇。

二、申请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二)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3年以上(即2023年3月底以前获得学士学位者);或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或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国(境)外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获得者。

(三)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做出一定成绩,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管理等方面有关材料经审核确定具有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具备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能力。

、招生学科

招生学科

研究方向

综合统考

外语统考

授予学位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

06生物

教育学学科综合(全国统一考试)

英、俄、法、德、日,任选一门

教育学

硕士



0710生物学

01 微生物学

生物学学科综合(全国统一考试)

理学

硕士


02遗传学


0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4细胞生物学


05神经生物学


0713生态学

01动物生态学

/


02植物生态学


03修复生态学


04黄土高原生态学


注:统考指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四、申请流程

(一)网上注册与报名申请:

申请人于2025年11月10日-2026年1月4日登录“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工作信息平台”(网址:https://tdxl.chsi.com.cn),按照“查看申请流程—上传电子照片—填写基本信息—提交学位申请”等流程,进行网上注册并提交报名申请。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注册并提交申请的申请人不能参加后续环节。

(二)资格审核与考核:

1.资格审核:申请人按学院通知携带资格审核材料参加现场审核。材料包括:

(1)延安大学接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

(2)身份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学位认证报告(或学位在线验证报告)打印页;

(4)英语水平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5)已发表或出版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等证明材料及复印件;

2.复试考核:各学院组织由研究生导师组成的专家组对通过资格审核的申请人进行复试考核。考核一般以面试为主,全程录音录像;如有必要,可另行组织笔试。

(三)现场确认和信息采集:

通过资格审核与复试的申请人,于2026年1月5日-1月11日期间,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学院已签字盖章的《登记表》,参加现场确认和信息采集。主要包括资格核查、现场照相。信息采集完成后生成《资格审核表》,信息核对无误后本人签字确认。未采集信息不予注册,逾期不再补采。

(四)确定录取名单:

学院根据信息采集、资格审核、复试考核等情况,择优确定拟录取人员名单,1月15日前将拟录取人员名单报送研究生院。经学校招生委员会审定后,统一在研究生院及学院官网公布录取名单。

录取人员缴纳课程学习费用后,研究生院在国家信息平台为考生注册学籍,并纳入学校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学籍管理。入学报到、课程学习等事宜请及时关注相应学院官网通知。

五、培养方式

学院按照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安排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按照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学管理办法执行,课程教学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保证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申请人须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相关工作通知,申请人进行网上报名并参加考试,具体考试安排、考试大纲以当年国家的通知文件为准),考试通过后转入论文撰写环节,论文撰写阶段由学院为申请人配备导师,指导申请人完成论文撰写。

申请人从平台注册到获得学位全程不得超过6年。如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全部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但未完成学位申请,经本人申请、学院审核和学校审批后,颁发结业证书。

六、学位授予

研究生导师做好学位论文指导,严格把控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全过程质量,及时掌握学位论文进展情况。论文开题到预答辩时间不少于1年。学院组织学位论文送审和答辩,并及时提交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创新成果要求按照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执行。

同等学力学位论文列入学校论文重点抽检对象,参照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办法执行。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相应申请人延安大学硕士学位,并向教育部报送学位授予信息。

七、学费缴纳

申请人须缴纳的费用包括课程学习费用和申请硕士学位费用,课程学习费用为18000元/人,申请硕士学位费用为10000元/人。申请硕士学位费用中包含论文答辩费。

申请人须按期缴纳课程学习费用,并缴纳申请硕士学位费用以进入论文送审环节。所缴费用原则上不予退还,确因特殊原因退学者,将按以下标准执行:第一学期内申请,退返已缴学费的90%;第二学期内申请,退返70%;自第三学期起,费用概不退还。此外,退学者自退学之日起3年内,原则上不得再次申请我校同等学力申硕。

八、注意事项

1.申请人网上填报的信息及提交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等必须真实有效。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立即取消申请资格,所缴纳费用不予退还。

2.学校授权各学院为主体,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协助,共同开展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未与任何第三方机构合作,未委托任何机构进行宣传和招生,也未与任何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的培训。

3.申请人在向我校申请硕士学位期间,不得向其他学位授予单位提出学位申请。

4.申请人在读期间,学校不提供住宿。

九、联系方式

院办电话:0911-2332030

联 系 人:李老师(电话15034777981)

朱老师(电话18220104099)

    箱:zhumengyan@yau.edu.cn

关闭窗口

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地址:延安大学特立楼


联系我们  电话:0911-2332030 邮编:716000 Email:ydsmkx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