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通知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科学研究 | 实验中心 | 党团工作 | 学生工作 | 成人教育 
 
   
 
质量工程
 专业介绍 
 教学管理 
 培养方案 
 质量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 
 教学研究 
 考研交流 
 下载专区 
 
 
质量工程
当前位置: 首页>>本科生教育>>质量工程>>正文
2024年生科院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4年12月06日  


生命科学学院

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4122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业设置情况

(三)各专业在校生规模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四)教学用房、实验室等教学设施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二)课程建设

(三)教材建设

(四)实践教学

(五)创新创业教育

(六)教学改革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培养目标

(二)教学条件

(三)人才培养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管理与服务

(二)学生管理与服务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与就业情况

(二)学术交流情况

(三)学生社会实践

(四)学生学习成效

七、本年度教育工作的特色和经验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学校党委的工作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校的重要批示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全面推进以双一流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九个坚持”,突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育人体系。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全覆盖,推动立德树人落地见效。坚持师德第一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学院职称制度改革,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立德树人主体地位,围绕学校确立“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体验教学和践行活动为两翼的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推动延安精神教育由“知”“情”向“意”“行”转变,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延安精神育人格局。

学院突出“延安精神特质”培养,在学校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总体框架下,持续完善和细化学院“创新创业工程”,使“延安精神特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好延安精神的传承人。学院始终坚持“以本为本”,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全面落实“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坚持“新发展理念”,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以国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等为依据,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突出专业优势特色,努力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专业设置情况

截止202412月,学院共有本科专业3个,分别为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园林专业。

(三)各专业在校生规模

2023-2024学年全日制本科生各专业在校人数540名,男女生比例约为1:2。其中园林专业90名、生物科学专业270名、生物技术专业180名,占全校本科生16691人的2.95%

1  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在校生人数一览表

序号

班级

人数

合计

1

园林21

22

90

2

园林22

22

3

园林23

21

4

园林24

25

5

生科21

66

270

6

生科22

66

7

生科23

66

8

生科24

72

9

生技21

35

180

10

生技22

38

11

生技23

48

12

生技24

59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14人,其中专任教师97人(1,正高20人、副高39人)、实验技术人员11人(4名高级实验师、6名实验师、1名助理实验师)、行政管理人员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84.82%9.82%5.36%(见图1),师生比为:1:5.72023年,学院张向教授宝钢优秀教师奖,王秀康教授获批陕西省本科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1教职工数量与结构


2 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名单一览表

序号

   

序号

   

序号

   

序号

 

1

张向前

26

栗现芳

52

陈秀琳

77

张晋龙

2

陈国梁

27

53

杨清湖

78

杜宏涛

3

王秀康

28

刘月芹

54

孙会茹

79

 

4

孙志宏

29

赵瑞华

55

柳晓东

80

刘均阳

5

白占涛

30

周衍衡

56

姜影影

81

孟永斌

6

王文强

31

 

57

李伯辽

82

张圆圆

7

王延峰

32

邢英英

58

南国卫

83

李祥东

8

刘长海

33

林金水

59

毛仁俊

84

 

9

 

34

成娟丽

60

徐成楠

85

 

10

 

35

 

61

何钊全

86

崔凌霄

11

徐世才

36

强方方

62

 

87

乔建文

12

赵满兴

37

张晓曦

63

 

88

武炳瑾

13

邓振山

38

张永旺

64

党峰峰

89

 

14

冯晓东

39

 

65

 

90

李时荣

15

刘世鹏

40

 

66

朱梦炎

91

吴庆飞

16

高小朋

41

 

67

程国亭

92

 

17

 

42

李广伟

68

高勇勇

93

白群伟

18

 

43

曹永策

69

 

94

 

19

黑淑梅

44

白朕卿

70

马吉福

95

贾宏宏

20

苑彩霞

45

吴佳文

71

靳鹏飞

96

李惠通

21

齐向英

47

 

72

徐德亮

97

虎红红

22

王晓涧

48

赵继荣

73

史蓓蓓



23

屈亚潭

49

姜文婷

74

王闪闪



24

董晓璞

50

李江文

75

 



25

吴云霄

51

 

76

吴艳艳



97专任教师中,生物科学专业有教师40人(表3),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讲师14人;教授、副教授及讲师占比依次为:25%40%35%,高级职称比例65%博士、硕士及学士占比依次为:87.5%10.0%2.5%,硕博士学位占比在97.5%以上。年龄结构:35岁及以下40.00%36-4537.50%46-5517.5%56岁及以上5.0%师资队伍年龄、职称结构较合理,规模适度、发展趋势良好,基本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以高职称、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专业师资队伍,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


3  生物科学专业师资队伍一览表

序号

姓名

职称

学位

学历

出生日期

任教专业

1

王文强

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66-10

生物科学

2

白占涛

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71-08

生物科学

3

孙志宏

教授

硕士

硕士研究生

1968-07

生物科学

4

王延峰

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70-10

生物科学

5

刘长海

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65-02

生物科学

6

 

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70-11

生物科学

7

徐世才

教授

硕士

硕士研究生

1973-09

生物科学

8

齐向英

教授

硕士

硕士研究生

1980-05

生物科学

9

李玲

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2-06

生物科学

10

林金水

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3-06

生物科学

11

冯晓东

副教授

学士

大学本科

1968-04

生物科学

12

刘世鹏

副教授

硕士

硕士研究生

1973-10

生物科学

13

成娟丽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1-05

生物科学

14

苑彩霞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78-05

生物科学

15

栗现芳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1-07

生物科学

16

朱梦炎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9-09

生物科学

17

姜鸣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6-10

生物科学

18

张永旺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8-04

生物科学

19

吴佳文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9-07

生物科学

20

姜文婷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6-08

生物科学

21

毛仁俊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7-10

生物科学

22

陈秀琳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3-03

生物科学

23

杨亮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1-01

生物科学

24

杨清湖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8-02

生物科学

25

党峰峰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6-07

生物科学

26

杜宏涛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4-10

生物科学

27

孟永斌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0-09

生物科学

28

张圆圆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1-07

生物科学

29

李境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3-04

生物科学

30

吴庆飞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0-07

生物科学

31

吴艳艳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0-05

生物科学

32

乔建文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0-11

生物科学

33

武炳瑾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0-04

生物科学

34

田星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1-08

生物科学

35

李时荣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0-12

生物科学

36

徐德亮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2-11

生物科学

37

李伯辽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0-02

生物科学

38

母童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5-01

生物科学

39

白群伟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0-03

生物科学

40

虎红红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5-08

生物科学

4  生物科学专业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一览表

项目

专任教师

数量

比例(%

总计

39

/

职称

正高级

10

25

其中教授

10

25

副高级

16

40

其中副教授

16

40

中级

14

35

其中讲师

14

35

初级

0

0

其中助教

0

0

未评级

0

0

最高学位

博士

35

87.5

硕士

4

10

学士

1

2.5

无学位

0

0

年龄

35岁及以下

16

40

36-45

15

37.5

46-55

7

17.5

56岁及以上

2

5

97名专任教师中,生物技术专业有专任教师33人(表5),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讲师12人;教授、副教授及讲师占比依次为:21.21%42.42%36.37%,高级职称比例43.82%,相对不高;博士、硕士占比依次为:79.49%5.13%,硕博士学位占比为84.62%,学历高。年龄结构:35岁及以下33.33%36-4535.90%46-5520.51%56岁及以上0%,教师处于年轻力壮,快速发展时期。师资队伍职称结构需加强提升,规模适度、发展趋势良好,基本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以高职称、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专业师资队伍,能够满足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


5 生物技术专业师资队伍一览表

序号

姓名

职称

学位

学历

出生日期

任教专业

1

张向前

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73-02

生物技术

2

雷忻

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72-01

生物技术

3

陈国梁

教授

硕士

硕士研究生

1974-10

生物技术

4

阎岩

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6-09

生物技术

5

邓振山

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69-05

生物技术

6

高小朋

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76-08

生物技术

7

李广伟

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2-03

生物技术

8

王晓涧

副教授

硕士

硕士研究生

1977-06

生物技术

9

黑淑梅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76-12

生物技术

10

徐成楠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1-08

生物技术

11

赵瑞华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78-06

生物技术

12

周衍衡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6-07

生物技术

13

刘月芹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0-07

生物技术

14

曹永策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0-04

生物技术

15

白朕卿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5-02

生物技术

16

赵继荣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2-09

生物技术

17

刘博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0-02

生物技术

18

罗坤

副教授

博士后后

博士研究生

1985-06

生物技术

19

曹朵

副教授

博士后后

博士研究生

1990-06

生物技术

20

程国亭

副教授

博士后后

博士研究生

1986-04

生物技术

21

马芳

副教授

博士后后

博士研究生

1984-06

生物技术

22

李爽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3-08

生物技术

23

刘广平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73-06

生物技术

24

孙会茹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0-09

生物技术

25

柳晓东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7-01

生物技术

26

姜影影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7-06

生物技术

27

高勇勇

讲师

博士后后

博士研究生

1990-02

生物技术

28

徐焕

讲师

博士后后

博士研究生

1989-05

生物技术

29

史蓓蓓

讲师

博士后后

博士研究生

1995-01

生物技术

30

靳鹏飞

讲师

博士后后

博士研究生

1994-12

生物技术

31

张晋龙

讲师

博士后后

博士研究生

1989-08

生物技术

32

崔凌霄

讲师

博士后后

博士研究生

1992-10

生物技术

33

杨琪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8-07

生物技术



6 生物技术专业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一览表

项目

专任教师

数量

比例(%

总计

33

/

职称

正高级

7

21.21

其中教授

7

21.21

副高级

14

42.42

其中副教授

14

42.42

中级

12

36.37

其中讲师

12

36.37

初级

0

0

其中助教

0

0

未评级

0

0

最高学位

博士

31

79.49

硕士

2

5.13

学士

0

0

无学位

0

0

年龄

35岁及以下

11

33.33

36-45

14

35.90

46-55

8

20.51

56岁及以上

0

0

97名专任教师中,园林专业有专任教师24人(表7),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讲师11人。教授、副教授及讲师占比依次为:12.5%14.67%45.83%高级职称比例低;博士、硕士及学士占比依次为:75%20.83%4.17%,硕博士学位占比在95%以上。年龄结构:35岁及以下54.17%36-4541.67%46-554.17%。师资队伍年龄偏年轻、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偏少,人数偏少、发展趋势较好,基本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专业师资队伍,基本能够满足园林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


7 园林专业师资队伍一览表

序号

姓名

职称

学位

学历

出生日期

任教专业

1

赵满兴

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71-09

园林

2

王秀康

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3-06

园林

3

邓健

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0-03

园林

4

吴云霄

副教授

硕士

硕士研究生

1980-01

园林

5

邢英英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5-10

园林

6

艾宁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9-02

园林

7

张晓曦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0-06

园林

8

李江文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7-11

园林

9

南卫国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9-10

园林

10

马吉福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8-10

园林

11

毛娜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3-01

园林

12

刘冲

副教授

硕士

硕士研究生

1979-06

园林

13

何钊全

副教授

硕士

博士研究生

1990-01

园林

14

屈亚潭

讲师

学士

大学本科

1978-10

园林

15

强方方

讲师

硕士

硕士研究生

1991-05

园林

16

董晓璞

讲师

硕士

硕士研究生

1981-10

园林

17

高洁

讲师

博士

硕士研究生

1984-01

园林

18

陈浩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6-01

园林

19

王闪闪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1-03

园林

20

王浩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1-04

园林

21

李祥东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0-07

园林

22

刘均阳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87-03

园林

23

贾宏宏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3-04

园林

24

李惠通

讲师

博士

博士研究生

1992-01

园林


8  园林专业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一览表

项目

专任教师

数量

比例(%

总计

24

/

职称

正高级

3

12.5

其中教授

3

12.5

副高级

10

14.67

其中副教授

10

14.67

中级

11

45.83

其中讲师

11

45.83

初级

0

0

其中助教

0

0

未评级

0

0

最高学位

博士

18

75

硕士

5

20.83

学士

1

4.17

无学位

0

0

年龄

35岁及以下

13

54.17

36-45

10

41.67

46-55

1

4.17

56岁及以上

0

0

(二)本科教授副教授授课情况

9  2023-2024学年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

教师97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6人。共有54人为本科生授课,未授课2人:邓健、徐成楠访学。

序号

姓名

职称

授课课程

备注

1

张向前

教授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蛋白质工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教育史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2

陈国梁

教授

生物化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生物化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生物化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生物化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创新创业核心素质教育与实战演练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创新创业核心素质教育与实战演练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基因工程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3

王秀康

教授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生物统计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园林工程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园林工程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4

孙志宏

教授

学习与记忆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论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人体解剖生理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5

白占涛

教授

细胞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细胞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6

王文强

教授

生态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7

王延峰

教授

分子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8

刘长海

教授

动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动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动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动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9

 

教授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遗传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遗传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遗传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遗传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10

 

教授

生物化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生物化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生物化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生物化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11

李玲

教授

生物化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生物化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生物化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生物化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遗传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遗传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12

徐世才

教授

动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动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动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动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论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研读与教材分析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13

赵满兴

教授

园林生态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生态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生态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园林生态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土壤肥料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土壤肥料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14

邓振山

教授

班级管理与家校沟通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园林植物保护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园林植物保护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15

高小朋

教授

微生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微生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食用菌栽培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16

阎岩

教授

植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17

齐向英

教授

分子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18

林金水

教授

微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微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创新创业核心素质教育与实战训练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创新创业核心素质教育与实战训练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19

冯晓东

副教授

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论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综合能力训练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研读与教材分析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植物生理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植物生理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微格教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20

刘世鹏

副教授

植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植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植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植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植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草坪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21

黑淑梅

副教授

植物生理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植物生理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植物生理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园林花卉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植物生理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22

王晓涧

副教授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创新创业核心素质教育与实战训练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创新创业核心素质教育与实战训练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天然产物成分提取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细胞工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细胞工程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23

周衍衡

副教授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动物生理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细胞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细胞生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细胞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细胞生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24

成娟丽

副教授

微生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微生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专业外语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药学基础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25

艾宁

副教授

工程绿化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工程绿化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26

张晓曦

副教授

创新创业基础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园林苗圃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园林苗圃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27

李广伟

副教授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创新创业核心素质教育与实战训练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创新创业核心素质教育与实战训练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生物统计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28

白朕卿

副教授

分子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分子生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29

吴佳文

副教授

植物生理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植物生理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30

杨清湖

副教授

细胞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细胞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细胞生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细胞生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31

邢英英

副教授

园林工程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园林工程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生物统计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32

杨亮

副教授

细胞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细胞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细胞生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细胞生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33

苑彩霞

副教授

园林植物保护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园林植物保护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动物生理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动物生理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人体解剖生理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34

栗现芳

副教授

中学生物学教育研究方法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遗传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遗传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遗传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遗传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细胞工程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细胞工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35

姜鸣

副教授

生物技术概论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生物技术概论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36

姜文婷

副教授

专业外语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园林生态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园林施工及管理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37

陈秀琳

副教授

人体解剖生理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动物生理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动物生理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38

赵瑞华

副教授

微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微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39

曹永策

副教授

蛋白质工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生物技术概论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蛋白质工程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40

赵继荣

副教授

植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植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植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植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41

罗坤

副教授

动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动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动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动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42

毛仁俊

副教授

植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植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植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植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植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植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43

党峰峰

副教授

基因工程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分子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44

刘博

副教授

高等数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高等数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高等数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食用菌菌种生产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食用菌菌种生产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45

杜宏涛

副教授

植物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46

吴云霄

副教授

构成设计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构成设计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园林工程制图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园林建筑设计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园林工程制图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园林建筑设计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47

李江文

副教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创新创业基础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高等数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高等数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高等数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认知专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48

马吉福

副教授

园林生态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创新创业基础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49

刘月芹

副教授

微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微生物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食用菌菌种生产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食用菌菌种生产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50

何钊全

副教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地理信息系统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51

张永旺

副教授

园林花卉学实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52

毛娜

副教授

土壤肥料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也逐年增加。学院2023-2024学年基本教学经费支出24.5688万元,按现有学生总数计算,本科生每生平均年教学经费支出约0.047万元,其中本科生仪器购置费用0万元,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24.5688万元(其中实验耗材费支出11.8848万元、实习见习经费支出10.588万元、毕业论文费用2.096万元)。教学经费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均按照规范程序实施,公开招标,专款专用,监察部门在过程中监督。每学期末,公示经费开支情况。

(四)教学用房、实验室等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学生上课用教室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管理,包括校本部 1 号楼、2 号楼、3 号楼、4 号楼和 5 号楼,代贤楼、特立楼实验室等,阶梯教室及学院会议室也供学生个别课程或课外活动使用;学生上网阅读文献或制作多媒体,可使用校园一卡通在学校图书馆等地使用。

生命科学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下设生物学基础、生物技术、园林三个本科教学实验室和陕西省红枣重点实验室及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实验室,现有总面积7154 m2中心现有价值1000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数4040件,资产总值5952.47万元,生均11.23万元。其中2022-2023学年新增科研仪器204件,价值83.61万元。中心有20万元以上的贵重设备48台(套),价值2111.18万元。包括台式扫描显微镜、氨基酸分析仪、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火焰-石墨原子吸收光谱仪、便携式植物光合测定系统、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流式细胞计、活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快速蛋白提取工作站、浮游动物图像扫描分析系统、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封闭式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高效液相色谱系统、数码荧光倒置显微镜、凝胶成像分析系统等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建有一个生物标本室,拥有动、植物标本5000余号(份),其中有大熊猫、羚牛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标本6种,水杉、银杏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标本3种,同时建有虚拟仿真实验室,可进行多种动植物、组织解剖等的虚拟观察。

“中心”承担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园林三个本科专业43门实验课程以及全院百余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实验等教学任务;年均实验学生数约629人,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数约140人。中心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重视基础实验,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有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课程达到80%以上。学生同时可以在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等开放性实验工作。

2.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根据《延安大学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文件,积极推动和保障实验室的开放、共享。实现常规仪器与大中型仪器向教学实验、创新实验开放。学院“生命科学实验中心”所有仪器对本科教学全天开放,参加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开放创新实验的学生登记后可以免费测试。学院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科研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指导开放课题或接受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中心的大中型仪器设备,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前提下,提前预约、全天开放。学校设立了大学生开放创新计划训练项目,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的制度。

11  实验室基本情况及开放统计表

序号

楼宇

门牌号

实验室名称

面积/m2

开放

责任人

1

代贤楼

101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室

72

开放

贺晓龙

2

代贤楼

103

食品发酵工艺研究室

24

开放

王晓涧

3

代贤楼

104

食用菌与发酵工程实验室

72

开放

贺晓龙

4

代贤楼

105

危险化学品存储室

24


冯辽辽

5

代贤楼

10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室

18

开放

丁丹丹

6

代贤楼

109

研究生学习室

18

开放

贺晓龙

7

代贤楼

110/112

食品加工学研究室

72

开放

王晓涧

8

代贤楼

111

食品工艺学研究室

54

开放

王晓涧

9

代贤楼

113

动物药理研究室

36

开放

白占涛

10

代贤楼

114

动物繁育研究室

36

开放

常海飞

11

代贤楼

116

研究生学习室

36

开放

常海飞

12

代贤楼

117

无菌与分析研究室

36

开放

常海飞

13

代贤楼

118

生理生化研究室

72

开放

常海飞

14

代贤楼

119

分子生物学研究室

36

开放

常海飞

15

代贤楼

120

行为学研究室

36

开放

常海飞

16

代贤楼

121

优质农产品与农残资源化研究室

36

开放

常海飞

17

代贤楼

201

植物与菌物标本室

72

开放

雒淑珍

18

代贤楼

201-1

植物标本制作室

18

开放

雒淑珍

19

代贤楼

201-2

菌物标本制作室

18

开放

雒淑珍

20

代贤楼

202

数码互动室

72

开放

白重炎

21

代贤楼

204

切片制作室

36

开放

白重炎

22

代贤楼

205/206

植物生物学实验室

36

开放

白重炎

23

代贤楼

207

植物标本制作室

36

开放

白重炎

24

代贤楼

211/213

山丹丹新品种分析中心

72

开放

齐向英

25

代贤楼

212/214

山丹丹种质资源库

36

开放

齐向英

26

代贤楼

217/219

创新创业培训室

54

开放

闫旭宇

27

代贤楼

218/220

虚拟仿真实训室

72

开放

闫旭宇

28

代贤楼

301

多肽资源药物研究中心

72

开放

白占涛

29

代贤楼

301-1

细胞培养室

18

开放

白占涛

30

代贤楼

301-2

膜片钳室

18

开放

白占涛

31

代贤楼

301-3

药物分析室

18

开放

白占涛

32

代贤楼

302

标本室

72

开放

齐龙

33

代贤楼

304

昆虫分子与生理研究室

18

开放

齐龙

34

代贤楼

305

色谱分析室

18

开放

白占涛

35

代贤楼

306

昆虫分子与生理研究室

72

开放

齐龙

36

代贤楼

307

害虫综合防治研究室

36

开放

徐世才

37

代贤楼

310/312

动物生物学实验室

72

开放

齐龙

38

代贤楼

311

昆虫生态学研究室

54

开放

李广伟

39

代贤楼

313

昆虫生态学研究室

36

开放

徐世才

40

代贤楼

314

仪器室

18

开放

齐龙

41

代贤楼

316/318

园林综合实验室

72

开放

闫旭宇

42

代贤楼

317

园林器材存放室

18

开放

闫旭宇

43

代贤楼

319

园林设计实验室

54

开放

闫旭宇

44

代贤楼

320

园林制图实验室

72

开放

闫旭宇

45

特立楼

101

纯水室

18

开放

冯辽辽

46

特立楼

102/104

细胞生物学与细胞工程实验室

72

开放

冯辽辽

47

特立楼

105/109

分子细胞研究室

72

开放

白占涛

48

特立楼

107

行为学研究室

18

开放

杨清湖

49

特立楼

108

研究生学习室

36

开放

白占涛

50

特立楼

110

准备室

36

开放

冯辽辽

51

特立楼

111

脑片膜片钳室

36

开放

杨清湖

52

特立楼

113

动物组织样品处理室

36

开放

杨亮

53

特立楼

115

细胞培养室

36

开放

刘广平

54

特立楼

116

光遗传实验室

36

开放

刘广平

55

特立楼

120

土壤与植物生态实验室

54

开放

赵满兴

56

特立楼

121

生态学培养室

36

开放

李江文

57

特立楼

123

生态学精密仪器室

54

开放

邓健

58

特立楼

124

土壤水碳过程实验室

54

开放

南国卫

59

特立楼

125

生态学样品消解室

36

开放

张晓曦

60

特立楼

128

生态学样品预处理室

72

开放

南国卫

61

特立楼

131

食用菌菌种研究室

18

开放

贺晓龙

62

特立楼

134

食品加工实训室

36

开放

王晓涧

63

特立楼

135

食用菌培养室4

54

开放

贺晓龙

64

特立楼

136

试剂耗材储藏室

36

开放

贺晓龙

65

特立楼

137

食用菌与食品加工储藏室

36

开放

贺晓龙

66

特立楼

138

食用菌栽培研究室

36

开放

贺晓龙

67

特立楼

139

食用菌培养室3

18

开放

贺晓龙

68

特立楼

140

食用菌培养室2

18

开放

贺晓龙

69

特立楼

141

食用菌培养室1

18

开放

贺晓龙

70

特立楼

143

无菌室

36

开放

贺晓龙

71

特立楼

144

灭菌与冷却室

54

开放

贺晓龙

72

特立楼

145

通风换气室

12

开放

贺晓龙

73

特立楼

201

超纯水室

18

开放

任敏

74

特立楼

204/207

微生物资源研究室

72

开放

邓振山

75

特立楼

205

研究生学习室

36

开放

任敏

76

特立楼

206/210

微生物学实验室

72

开放

任敏

77

特立楼

208

精密仪器室

18

开放

任敏

78

特立楼

209/212

病害绿色防控研究室

72

开放

林金水

79

特立楼

213

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

18

开放

林金水

80

特立楼

214

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室

72

开放

高小朋

81

特立楼

215

食用菌分子育种研究室

36

开放

贺晓龙

82

特立楼

216

发酵室

18

开放

高小朋

83

特立楼

218

学术研讨室

18

开放

任敏

84

特立楼

219

黄土高原生态过程与应用

研究室

72

开放

邓健

85

特立楼

220

病原生物学进化与感染调控

研究室

36

开放

周衍衡

86

特立楼

222/224

植物病害综合防控研究室

36

开放

徐成楠

87

特立楼

223/225

生态学研讨室

36

开放

何钊全

88

特立楼

229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研究室

72

开放

陈浩

89

特立楼

301

纯水室

18

开放

丁丹丹

90

特立楼

302

准备室

18

开放

丁丹丹

91

特立楼

303/305

药用植物代谢调控与资源开发实验室

72

开放

阎岩

92

特立楼

304/306

生物化学实验室

72

开放

丁丹丹

93

特立楼

307/309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室

54

开放

田鹏飞

94

特立楼

310/312

天然产物实验室

72

开放

丁丹丹

95

特立楼

311

食药天然功能物质研究室1

54

开放

曹朵

96

特立楼

313

食药天然功能物质研究室2

54

开放

李玲

97

特立楼

314

食药天然功能物质研究室4

72

开放

李玲

98

特立楼

316/318

食药天然功能物质研究室3

54

开放

李玲

99

特立楼

317

食药天然功能物质研究室5

54

开放

曹朵

100

特立楼

319/321

重点实验室学习室

72

开放

栗现芳

101

特立楼

320

植物生长室

36

开放

栗现芳

102

特立楼

322/324

组织培养室

72

开放

栗现芳

103

特立楼

323

遗传改良研究室1

54

开放

栗现芳

104

特立楼

325

无菌室

36

开放

栗现芳

105

特立楼

327

成像室

18

开放

栗现芳

106

特立楼

328/329

遗传改良研究室2

54

开放

赵继荣

107

特立楼

401

纯水室

18

开放

段景勉

108

特立楼

402

储藏室

18

开放

段景勉

109

特立楼

403/405

遗传学实验室

72

开放

段景勉

110

特立楼

404/407

植物生理学实验室

72

开放

段景勉

111

特立楼

408

精密仪器室

18

开放

冯晓东

112

特立楼

409

植物生理培养室

18

开放

段景勉

113

特立楼

411/414

逆境生理研究室1

54

开放

冯晓东

114

特立楼

412

逆境生理研究室2

36

开放

黒淑梅

115

特立楼

413

逆境生理研究室3

54

开放

吴佳文

116

特立楼

415

红枣重点实验室会议室

54

开放

栗现芳

117

特立楼

501

纯水室

18

开放

回虹燕

118

特立楼

502

培养室

18

开放

回虹燕

119

特立楼

503-505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室

72

开放

回虹燕

120

特立楼

504-506

分子生物学与蛋白质工程

实验室

72

开放

回虹燕

121

特立楼

507

核酸分析实验室

18

开放

陈国梁

122

特立楼

509-511

植物功能研究实验室

36

开放

白朕卿

123

特立楼

510

电泳室

18

开放

回虹燕

124

特立楼

512

蛋白质分析实验室

54

开放

曹永策

125

特立楼

513

高温室

18

开放

张昊

126

特立楼

514

无菌组培室

72

开放

白朕卿

127

特立楼

516、518

无菌组培室

72

开放

白朕卿

128

特立楼

515

植物生长培养室

72

开放

白朕卿

129

特立楼

517、519

植物生长培养室

72

开放

白朕卿

130

特立楼

520

精密仪器室

18

开放

张昊

131

特立楼

521

材料收集与冷藏室

36

开放

张昊

132

特立楼

601

纯水室

18

开放

刘婉如

133

特立楼

602

标本室

18

开放

苑彩霞

134

特立楼

603

动物生态学研究室

72

开放

苑彩霞

135

特立楼

605

动物生态学准备室

18

开放

苑彩霞

136

特立楼

606

显微镜室

18

开放

苑彩霞

137

特立楼

607/610

修复生态学实验室

72

开放

雷忻

138

特立楼

608

分子生态学实验室

72

开放

雷忻

139

特立楼

609/612

生态学实验室

72

开放

刘婉如

140

特立楼

611/613

土壤生物与环境实验室1

54

开放

刘长海

141

特立楼

614

省青年拔尖人才工作室

36

开放

王秀康

142

特立楼

616

土壤生物与环境实验室2

54

开放

艾宁

143

特立楼

617

样品消解室

18

开放

艾宁

144

特立楼

618

样品预处理室

18

开放

王秀康

145

特立楼

619

农业生态实验室

72

开放

王秀康

146

特立楼

701

动物行为室

90

开放

白占涛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院现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林三个本科专业,在学科建设规划中,遵循“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前沿学科相结合,共促进,共发展”的原则,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研究到生物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及应用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继续保持和巩固传统优势专业生物科学和优势学科生态学在省内的先进水平,同时与新兴的前沿学科结合,力争在现代生物技术、园林方面达到省内先进,区域知名。充分发挥省级重点学科、工程中心、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努力建设双一流学院。每年招生规模稳定在150人左右,并逐步提高研究生招生比例,目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之比约1.88:1

学院围绕培养目标,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共获批省级教改项目2项。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与创新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改革,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根据教育部、陕西省有关提高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反馈机制,以及学院自身特点,在2013年、2015年、2019年和2021年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四次修订。其中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更为明确。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一些实践性强的应用型课程;在课时分配上对部分骨干课程压缩了理论课课时,同时提高了实践课课时;加强了课程见习、综合见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探索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以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二)课程建设

一是坚持学生中心,突出课堂教学六个度。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要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一节课上得好不好,课堂教学质量高不高,我院从以下六个度方面来着手。(1)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学院评定教师课上得好不好,先要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少,要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有没有“差生”发言和参与教学活动。(2)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课堂上,教师是否激发学生饱满的情绪,是否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紧张的心境,是否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的干扰因素等,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3)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度。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从而产生思维共鸣。(4)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等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5)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语言的鲜活度。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课堂教学的智能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鲜活度,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6)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能力的形成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学生能力形成的程度是教学检测的终结指标。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教师长期科学施教、求实训练、充分落实上述六个“度”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能够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地转换成学生能持续学习的能力。

二是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纵深推进“互联网+”等项目。近年来,学院获批陕西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院历来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在导师配备和硬件设施建设上积极创造条件,精心搭建平台,努力营造氛围,以创新创业各类项目和竞赛为引领,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院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专业竞赛活动,比如连续8年举办了园林手绘大赛,突出园林专业的优势,形成具有专业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针对毕业生开展“模拟招聘会”,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品牌活动。此外,学院每年开展“导师伴我行”专业知识讲座,已经成为具有学院代表性的精品活动。

近五来,学生在各类“互联网+”“挑战杯”中获一、二、三等奖10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0余篇。获批中省校大学生创新项目200余项。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国家级铜奖(全校唯一)、省级金奖1项(全校唯一)、铜奖1项,在第十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省赛金奖2项(全校共三项)、银奖2项、铜奖5项,在第十五届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中获奖2项,生命科学学院获先进教育集体奖;2018年,我院联合北京理工大学组队赴美国参加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简称iGEM)大赛,获金奖;2019年,延安大学林金水副教授和刘博博士指导的YAU-China团队,赴美国波士顿参加iGEM大赛,YAU-China团队荣获银奖,迎来了延安大学独立组队在iGEM国际大赛竞技场上的首枚奖牌。

(三)教材建设  

坚持教材育人,严把教材选用管理关。学院设立教材管理领导小组,健全教材常态化管理机制。按照科学和选优原则确保教材质量,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重视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部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无教材选用负面问题。近五年,公开出版教材10部。

(四)实践教学

学院现有1个实验中心,三个专业实验室,本学年开设本科专业实验课46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1门。学院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新增延安劳山国家森林公园动植物及生态野外实习基地1个。现有实习基地20余家,基本能够满足各类实践教学及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需求。本学年相继开展了各专业395人次的教育实习、生产实习、野外实习及专业见习等实(见)习教学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效果较好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

(五)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注重专业建设,完善双创工作体系。以建设国家“一流专业”为抓手,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大类教学强化基础,打造精品平台课;专业教学强化分类,以优势学科为引领,以科研团队及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设计与优势学科、科研团队及科研方向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探索本科教育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形成学科链、学术链、专业链、课程链、学位链五位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架构。强化教师教育技能训练,力争生物科学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顺利验收,加强生物技术、园林专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工科、农科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力争生物技术、园林建成“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是注重分层培养,提升双创教育实效。在教学活动中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技能的有机融合,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院非常重视多媒体教学技术的高质量运用。除了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外,同时还建有数码互动实验室等辅助设备。学院大多数课程都使用了多媒体授课,占本科生专业课程的90%以上。

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的配合运用。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学科发展前沿动态介绍,适时将课程内容与实践相联系,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自然立地环境中开展现场实践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扩大知识面,教师有责任介绍相关专业学术权威期刊、网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学会资料查询、收集、分析和综合,学会论文的写作格式,让学生深刻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

(六)教学改革

2023-2024学年,学院申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个项目获省级金奖,2个项目获省级银奖,5个项目获省级铜奖。获批大创项目省级18项。获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项。发表教改论文8篇。获批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1项,一般教改项目2项。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及其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系列卓越教育培养计划2.0》《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等文件,结合我校及我院科研教学特色,制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园林专业培养计划。各专业培养目标如下: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良好的科学素养、国际化视野和科学思维能力,具备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和教学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生物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在毕业后 5 年左右预期能够胜任中学生物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实现以下目标:

目标 1: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实事求是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强有力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跟生物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有能力培养出具备正确生命观、科学观和价值观的中学生。

目标 2:掌握现阶段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特点,能够因地制宜地开展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爱国、爱家教育。

目标 3:具备扎实的生物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中学生物教学。

目标 4: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管理、竞争和合作能力,了解教学管理的基本特点与决策方法,能够胜任中学班主任以及中学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

目标 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更新教育理念,适应国内外教育形势与环境,拥有自主的、终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实现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持续提升。

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较好的生命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医药、农、林、牧渔、环保等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及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条件

1实践教学条件

学院现有1个实验中心,三个专业实验室,并建成1个省级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本学年开设本科专业实验课51门。学院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建设,2022-2023学年新增旬阳坝植物及生态野外实习基地等4个校外教育、生产实习基地。现有实习基地30余家,基本能够满足各类实践教学及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需求。本学年相继开展了各专业385人次的教育实习、生产实习、野外实习及专业见习等实(见)习教学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效果较好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

2学生理论与实验课场地情况

1)学生上理论课用教室: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管理,包括校本部 1 号楼、2 号楼、3 号楼、4 号楼和 5 号楼,代贤楼、特立楼、雅苑实验室等,阶梯教室及学院会议室也供学生个别课程或课外活动使用;学生上网阅读文献或制作多媒体,可使用校园一卡通在学校图书馆等地使用。

2)学生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占有情况:生命科学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下设生物学基础、生物技术、园林三个本科教学实验室和三个科学研究实验室,现有总面积5401 m2中心现有价值1000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数3654件,资产总值5496.92万元,生均11.03万元。中心有20万元以上的贵重设备43台(套),价值1989.02万元。包括台式扫描显微镜、氨基酸分析仪、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火焰-石墨原子吸收光谱仪、便携式植物光合测定系统、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流式细胞计、活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快速蛋白提取工作站、浮游动物图像扫描分析系统、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封闭式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高效液相色谱系统、数码荧光倒置显微镜、凝胶成像分析系统等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建有一个生物标本室,拥有动、植物标本5000余号(份),其中有大熊猫、羚牛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标本6种,水杉、银杏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标本3种,同时建有虚拟仿真实验室,可进行多种动植物、组织解剖等的虚拟观察。

(三)人才培养

1.学位授予情况

2024届学院个专业,共有129名学生到期毕业,128名毕业生符合毕业条件,获得毕业证书,毕业率99.22%,其中128名毕业生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授予理学、工学或农学(学科)学士学位。

2.就业和攻读研究生情况

截止2024831日,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1.82%。其中园林专业就业率为76.67%,生物技术专业就业率为85.71%,生物科学专业就业率为92.65%2024届毕业生128人考取研究生48人,考研率为37.5%,并获得校级考研优胜单位。

3教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2023-2024学年,全院面向本科生共开设专业课程96门。其中,王文强、王延峰、孙志宏、张向前等18名教授承担的专业课程门数为35门,占总课程门数的36.46%,冯晓东等36名副教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0门,占总课程门数的62.5%;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率为96.3%高级职称教师有两名老师因在外访学未能给本科生上课,上课门数占总课程门数的40.17%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管理与服务

学院有教学管理人员5名,包括院长、副院长各1名,教学秘书、实验秘书和教务员各1名。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1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具有硕士学位。设有6个教研室,有3名专业负责人直接协调和负责专业课程计划的实施。各级负责人均有高级职称和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和工作积极性。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

学院对三个专业所开的必修课、选修课、专业课均制定了详细、完备的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严格执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有序运行。学院统一组织各教研室提前落实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检查相关的教学档案。在开学前做到五个到位(教材、教室、课表、教师、学生等五个到位),确保日常教学有序运行。

学院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坚持日常教学检查,强化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开展各类教学专项检查与评价。严格执行教学事故处理制度,教育惩戒教学事故责任人,严格执行调课审批程序,严肃考试纪律,严格学籍管理制度,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学生管理与服务

学院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以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教育主线,全面推行学生自主管理改革,扎实做好学风建设、文明校园建设等各项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为了保障学生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学院建立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现有专职学生辅导员3人,按本科生数540计算,专职辅导员师生比例为1:180,完全达到了教育部1:200的标准。其中,专职辅导员中具有中级职称的3人,所占比例为10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人,所占比例为66.67%。。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

1教学文件和档案

教学基本文件和档案规范完整,由教务员专门负责日常教务管理。教学基本文件和档案包括:开课计划,课程表,教学进度表,教学工作总结,院领导听课记录,教学委员会听课记录,评估结果,学生评估结果,院领导研究本科教学会议记录,学院发展规划,教学管理制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绩和评语,考试试卷及试卷分析等。

2教学规章制度

教学纪律严明、教学秩序稳定、教风优良是保证院教学工作始终处于良性运行状态,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的根本所在。学校有规范、详细的教学规章制度,即《延安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范》。学院结合工作实践,也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并确保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

3管理手段

教学基本文件和各类教学档案等均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存放于教学档案室,由教务员负责管理。部分教学文件和档案进行微机管理,并在局域网上公开,利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学院建有生命科学学院网页,设有微信群及学院微信公众号,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开放式反应与讨论。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由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院长逐级把关。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中的问题讨论决策。

院党委、团委负责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和行为养成的教育和督导,同时负责听取和整理学生对教学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学主管院长和党政联席会议。

4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

学院统一组织各教研室提前落实每学期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检查相关的教学档案。在开学前做到五个到位(教材、教室、课表、教师、学生等五个到位)。

实施院领导、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制定了“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规定每人每月平均听课次数不少于1次,并认真填写听课记录表作为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注重考试、考查过程的管理。任课教师命题,由教研室负责人、教学副院长分级审批,所有闭卷考试实行AB两套试题制度,由教务处随机抽取一套试题作为考题。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严格考试纪律,对于作弊行为依据校规校纪严肃处理。考试期间,院领导轮流巡查。

教育实习和生产实习均由主讲教师领队。实习前召开动员大会,强调实习目的和纪律。实习期间严格管理,科学安排,充分利用实习条件让学生得到锻炼提高。实习结束后,教师安排考试,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答辩由学院统一安排,各专业成立答辩委员会。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答辩,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平时综合表现作出评述,最后由答辩委员会评定成绩。优秀率不超过25%

5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学院日常的教学行为、教学质量、教学监控由学院教学督导团与教学委员会决策和实施。由学校统一印制领导听课记录表、教师听课记录表,并将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态度有关的各个指标量化。

加强对实习教学环节的监督。在实习中,学院领导前往实习基地对实习工作进行检查,并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通过院学生会和团总支建立与学生定期访谈交流制度,随时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并及时将意见反馈给教学主管责任人和促进整改。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与就业情况

截止2024831日,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1.82%。其中园林专业就业率为86.67%,生物技术专业就业率为97.37%,生物科学专业就业率为96.77%

毕业生毕业流向包括签订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科研助理和管理助理、应征入伍、研究生、待就业。截至2023831日,全院130名毕业生中,签订就业协议形式就业51人(39.23%);国内升学46人(35.38%)。就业单位性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学校多年来积极引导学生“到企业就业、到基层就业”的工作成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院对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重视,主要措施在于:

1领导重视、健全制度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全院教职工大会等主要议题,经常就有关问题研究部署,要求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并落实到位,要求全院教职工共同关心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同时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调整招生计划,建立健全制度。在进行专业设置调整的同时,对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大力加强实践实习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2搭建平台、拓展市场

在就业方面,设有毕业生就业信息公告栏,专门用于公布各类就业、招聘信息;积极拓宽就业市场,与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和就业基地协议;积极为用人单位、招聘企业提供场所,供就业洽谈使用;每年至少召开2-3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学生工作干部会议,制定就业工作具体事宜;明确专人负责就业工作,要求辅导员与每名毕业生谈话;制定一对一就业方案,确保就业帮扶工作不留死角、精准对接;在低年级开设生涯规划课,在高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活动。完善毕业生就业体系,发挥导师主体责任,全员动员促就业,形成了“促进就业,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依据政策,及时宣传,包括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等;正确引导毕业生就业、择业、创业,鼓励学生到西部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等专项讲座和模拟招聘大赛,让学生全面详实地了解就业现状及形势,了解行业状况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掌握就业技巧和方法,帮助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加强毕业生职业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在毕业生中开展诚信教育,从而使他们准确把握就业机遇,有效提高择业成功率,连续三年就业率保持稳健增长。

3强化管理、优化队伍

引入终身学习理念,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践行学以致用的校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就业信息的管理,多渠道、全方位搜集就业信息并将其第一时间传达给学生;积极主动邀请用人单位举办招聘会,推荐毕业生去用人单位实习锻炼;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走访,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4寻求创新、抓好创业

学院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围绕学科方向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合作创新的学生学术梯队和学术团队;不断引导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团队;做好专业建设,力争形成一支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队伍

(二)学术交流情况

2021年延安大学重新修订了《延安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给学生创造更多转专业机会,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2024年我院通过转专业进入其他学院学生16名,通过转专业进入我院学生5人。

学院2021级多名学生参加了国内各高校的夏令营活动,并获得了部分院校的硕士生推免资格。

(三)学生社会实践

2023-2024学年,学院积极为本科生创造社会实践平台,其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涉及乡村振兴等;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金奖2项,省级银奖2项,省级铜奖5项;挑战杯获国家级铜奖1省级金奖1项,铜奖1。另外,学院学生在华文杯等创新创业活动中屡创佳绩。

(四)学生学习成效

1制定实施方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1)发展学生个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思想,它要求学校要从人的需要、人的发展出发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就要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

2)其次,发展学生个性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现时代已经是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并以人对知识的创造、加工和运用作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动力。创新已经成为人们对人才标准的要求,而创新,却正是根植于和谐、完善的个性。因此,只有发展个性,张扬人的独立自主性、创造性,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知识社会发展的要求。反过来,知识经济时代也为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现代化的技术已经普及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如学校信息化的建设,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

2成立班级导师制,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辅导员加班主任的工作模式中,遴选思想政治和专业水平较高、人生经验丰富、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进行全面指导的教师担任低年级班主任或导师,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加强优良学风班和优良考风建设,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学业动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作好学生个体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

3着力推进科研助教与学,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我院教学科研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的特点,结合各自研究方向及陕北地区的科技需求,凝练打造了生态与环境修复、红枣繁育、山丹丹与马铃薯高高效栽培、陕北食药用蘑菇与菌草栽培、蝎与蝎毒多肽药物开发等五个富有特色特色和优势的科研创新团队团队,通过团队引领课题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参与科研促进创新创业大赛,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4凝炼班级特色,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效工程。学风是学习者的世界观、方法论及相关心理素质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或者已经表现出稳定趋向的。其发展过程虽然会有突变和飞跃,但更多是渐进、累积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优良学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精心培育,来不得一时一事的松懈;而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就可以使学习者获得根本性、方向性和长效性的做学问、做事、做人的精神指导和实践途径,使其受益终身。学院通过“抓考风,促教风,正院风”,使学院学习风气良好,学习氛围浓厚。

5学生乐学好学,学风成果显著

学院实行较为宽松的选课制度,扩大学生转专业的次数和人数,扩大辅修专业的设置面和选择面;把合格人才、优秀人才、创新人才的分层次目标融通在学分制培养方案中,进一步把课内学时降下来,把课外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加上去,增设自学学分、读书学分、学年作品(论文)学分、综合设计学分、网络设计学分、科研训练学分、竞赛学分、课外科技活动学分等,大大拓展学生自主学习成才的空间;借助于校内外科技文化资源,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创新活动,形成蓬勃向上、探索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七、本年度教育工作的特色和经验

1聚焦内涵,扎实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工作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持续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抓手。2023-2024学年,我院积极申请生物科学专业第级认证。学院切实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契机,推动教师教育升级。以培养方案修订为抓手,全面梳理人才培养工作体系。组织多场以认证经验交流、培养方案修订、认证标准解读等为主题的研讨会。同时与专业认证标准比对提出的问题,由点到面梳理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切实做到以认促建、以认促改、以认促强的自查自评自建工作,围绕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把住出口质量关。

2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以生物科学知识为背景,结合专业特点,以创新创业类竞赛为载体,将专业知识、技能融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中。学院积极实施课程和教材建设、构建完善的与专业融合创新创业课程,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中,使创新创业的精神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拼搏精神、洞察力、意志与毅力、兴趣与自信等,使其具备创新创业核心素养,为将来的发展、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服务本科教育教学相关举措有待改进

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还不能很好地跟进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系、教研室和研究团队及科研平台对于结合自身实际推动“四个回归”还缺乏较有力的举措。

原因分析:(1)学院近年引进一批博士充实教学一线,但大部分博士缺乏师范教育背景,部分教师习惯于用研究生的教学思维,指导本科教育教学实践。(2)教师教育教学发展系统培训偏少,教师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新老教师间“传帮带”作用发挥还不明显,青年导师制实施过程还不完善。(3)面对职称评审制度的导向,学院在统筹协调学科、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工作上还不系统,部分教学单位及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相关规章制度的理解及执行不够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科教育教学中心地位的强化。整改举措:(1)聚焦教师本科意识确立,加强新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和老教师教育理念提升。(2)发挥模范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组织开展更系统、更全面、更科学的教师发展培训,进一步完善青年导师制实施过程。(3)坚持院领导听课制,有关本科教学改革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都要及时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学院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研讨会,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教学研究成果在职称职务晋升中给予优先考量,引导教师在教学改革创新中投入更多精力。

(二)课程评价机制还不完善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直接评价是以课程评价为基础的,目前本专业的课程评价机制还不完善,许多课程设定的课程目标不明晰,支撑课程目标的教学环节不够丰富,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不够准确严谨,课程体系和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矩阵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从而使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有一定局限性。

原因分析:(1)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间接评价是以调查问卷和回收数据为基础进行的,在问卷的设置方面还不够科学严谨、准确详实,使调查结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了间接评价的结果。(2)定性评价是主要根据学生对其他教学环节和特色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对各类竞赛、活动和资格考试进行组织和统计,存在着对学生相应活动统计不及时、有疏漏等情况,使定性评价难以做到及时准确的要求。

整改举措:(1)完善本专业的课程评价机制,明晰开设课程的课程目标,丰富支撑课程目标的教学环节,使课程的学习和考核方式的过程性评价更加合理。同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保证毕业要求的顺利达成。(2)科学设置毕业要求达成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并督促学生进行填写,使毕业要求间接评价结果更准确。(3)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指定专门的人员,对学生参与其它教学环节和特色活动的情况及时进行分类统计,并将相应材料进行归档保存,为毕业要求的定性评价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的支撑合理性和关联度仍需改进

在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的支撑合理性和关联度仍有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教师理解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的对应不够精准,高支撑有所偏重。生物科学培养方案中,课程对应毕业要求中,班级指导、沟通反思部分较为薄弱。专业课程设置在跟踪与对接基础教育改革新趋势、生物科学新动向方面相对薄弱,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特色和优势的课程建设有待加强。

原因分析:(1)课程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机制不完善。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及时,不能紧贴新高考、新课改、生物技术企业新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前沿,影响毕业生对基础教育现状的适应性。而受有关制度的限制,课程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动态调整不能及时实现。(2)生物科学专业课程内容在引入现代教育改革理念和教育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方面还不够有体系;生物技术和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在引入企业最新技术和研究前沿不够系统,都根据我院博士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补充,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加之我院的精品课程建设偏少,自编教材成果较少。围绕中学生物教育、生物技术前沿、园林最新案例形成的教育教材、课程与方法,以及外籍教材的引入等尚缺依据。

整改举措:(1)生物科学专业将会加强对中学生物教学前沿动态的跟踪研究,提高师生对中学生物前沿变化的跟踪意识,及时更新教改理念,完善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学生物改革的变化和学情信息,优化课程设置,开设适宜有用的课程,淘汰过时的内容,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内容能够符合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需要,达到高校培养与中学用人的良好衔接。在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进展、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新的研究热点和学科不断涌现,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教学中将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园林专业将围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坚持“开放、合作和创新”的教学理念,运用现代工具从事园林植物生产管理、园林规划设计及园林工程质量控制等工作。(2)加强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以及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使得生物科学专业教育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的需求。生物技术课堂教学尽可能引进新进展、新技术、新成果。园林专业在课堂上要大量引用现代技术,使得园林专业的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未来持续建设,积极引入外籍教材,进一步规范教材选用制度,建立教材使用标准,鼓励支持专业教师汲取个人研究最新成果,汇编成自编教材。

(四)“双导师”制的保障措施还需进一步健全

学校对“双导师”制已经有了政策支持和具体举措,但双向互动的合作机制还不够健全,中学教师到高校授课和大学教师到中学授课,都存在工作分配、绩效分配难以协调处理等问题,还缺乏灵活机动的保障措施。

原因分析:学院有老师愿意到中学实施“双导师”制任教,但年底教学工作量考核,以及职称评审压力,导致到中学任教的老师只能在带学生实习期间进行。中学教师到大学授课,缺少经费支持。

整改举措:(1)强化制度建设,使“双导师”协同育人、业务培训、有效履职、定期考核、管理评价、动态调整和组织保障都有政策制度的支持。(2)保障导师的待遇。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合理增加中学导师的待遇,提高担任导师的荣誉感,激发工作积极性。(3)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教育实习过程中优秀指导教师在评优、晋升职称过程中予以政策倾斜,引导更多教师积极投入到中学教学中。

(五)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导向有待改进

目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面不广,评价导向需要进一步改进。

原因分析:目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评价主要是奖励证书、评奖学金加分和保送研究生加分,对过程性评价和多元性评价重视不够,不利于激发所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参与学生主要有评奖学金和有保送研究生条件的学生。

整改举措:要探索实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多元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等综合评价方式方法,避免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弊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还有潜力可挖

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等教学要求较为薄弱,虽然每门专业课都有课程思政元素,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体系,未能按照本校实际因地制宜,更好地去推进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

原因分析: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需要教师用心体悟教育本真、深刻理解专业内容,才能将思政元素较好的融入专业课程,教师们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逐步推进。

整改举措:强化宣传,使专业课教师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加强课程思政内容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发挥生物系、园林系和教研室的功能和作用,继续讨论深入挖掘每一门课程思政元素。



关闭窗口
 
 

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地址:延安大学特立楼、代贤楼
电话:0911-2332030  邮编:716000